遲到2年的iPad平板 全新一代iPad Air開箱動手玩

撰文/Eason.攝影/Eason
2013/11/11發表,已被閱讀27,671次

距離Apple第五代iPad產品「iPad Air」正式開賣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,U-3C試用組已經從日本市場取得新的iPad Air實機,並搶先為讀者開箱。 iPad Air最重要的賣點就是機身輕量化、以及螢幕邊框的瘦身,讓9.7吋的iPad Air更適合隨身攜帶與操作。

新一代的iPad Air搭載Apple A7處理器、9.7吋2048*1536解析度的IPS面板、16GB/32GB/64GB/128GB四種儲存容量選擇、500萬畫素相機等規格。本次U-3C試用組購買的是WiFi 32GB版本,日本當地的建議售價為61,800日圓,若再扣除在Bic Camera刷VISA卡可扣抵5%、1%還原金、以及外國人消費稅退稅,換算新台幣大概是16,500元。

試用組從日本市場取得的iPad Air,版本是WiFi 32GB。
新一代的iPad Air外盒,在盒裝上名稱已經從iPad改為iPad Air。
盒裝背面以日文及英文註明這台iPad Air的版本,機身為白色。

拿出iPad Air第一句話:好輕!

從iPad第一代至第四代以來,說實話iPad帶給試用組的驚呼程度已慢慢遞減,而iPad 2之後的外觀設計也根深蒂固的存在新的iPad產品中,除了從傳輸孔接頭、螢幕解析度、厚度與重量外,幾乎很難分辨iPad 2、iPad 3、iPad 4的差別。

不過第五代的iPad Air在外觀設計上有很大的變化,例如機身側面回歸類似第一代iPad的直角造型、導入窄邊框設計、使用金屬切割的外框質感,而且重量一舉減去約28%,從652g瘦身到469g,螢幕邊框的部分也縮減43%,等於是直接減半,讓試用組拆開盒裝拿出iPad Air的第一句話就是:「好輕!」

打開盒裝,iPad Air就出現在眼前,第一眼就可看出縮小的螢幕邊框。
拿出iPad Air後,相關的配件與說明書在盒裝的內層。
iPad Air的充電器規格與iPad 4一樣,同樣是5.2V 2.4A的輸出能力。
打開iPad Air的電源開關,就會進入設定畫面。目前iPad產品都已支援多語系功能。
設定好語言及國家、輸入Apple ID之後,就可以開始使用iPad Air。
實際拿出電子秤,iPad Air測得470.3g。
iPad 4則測得653.8g。iPad Air與iPad 4的重量差距約28%,實際拿起來的感覺非常明顯。
廣  告

輕量化又兼顧操作舒適性

在還沒拿到iPad Air之前,試用組對於窄邊框設計會不會容易導致誤觸螢幕,一直有所疑慮,然而實際操作了iPad Air後,我們發現如果以手指的「指面積」接觸下,誤觸的情況不太常發生,但如果用「指尖」碰觸螢幕時,就比較容易發生誤觸的問題。

但整體來說,試用組操作時發生誤觸的次數不多,而且在習慣iPad Air的輕量化後,其實不用讓手指抓握太多機身,就能維持一定的穩定性與舒適性,因為愈輕的東西就愈不需要大面積的握持;而且以10吋左右級距的平板產品來說,iPad Air應該是目前市場上兼具輕量化與操作舒適性的最佳平板之一。

左邊是iPad 4,右邊是iPad Air,可以清楚分出兩者的大小差距。
厚度比較,左邊是iPad 4,右邊是iPad Air;規格上兩者的差距大約是1.9mm。
拿鉛筆來比一比,圖上是iPad Air,圖下則是iPad 4,可以看到iPad Air的厚度正好與一枝鉛筆大約相同。
邊框厚度比較,從Apple提供的規格數據來看,iPad Air的邊框較上一代減少約43%,大約是一半的程度。
直接相疊比較,可以看到iPad Air的寬度直接少掉一條iPad 4的螢幕邊框。
實際拿起iPad 4,螢幕邊框大概等於一隻大拇指的寬度。
而iPad Air的螢幕寬度則明顯不足一個拇指寬,實際操作時,因為iPad Air較輕,因此拇指的抓握不會像iPad 4那麼深,因此自然也減低誤觸的機率。
iPad Air的電源按鍵、3.5mm耳機孔,顏色從黑色改為銀色。
另外在側面的機身按鍵,顏色也改成了銀色。

感想:遲到2年的iPad Air

在實際接觸並操作了iPad Air後,我們認為iPad Air才是iPad 2的接班人。

若讀者有看過U-3C先前對於第三代與第四代iPad的開箱及體驗心得,就會知道試用組認為iPad 3與iPad 4只是過渡性產品,因為這兩款平板不符合Apple已故執行長Steve Jobs對於產品的美學堅持 - 「更輕、更薄、更耐用」,而這也是Apple長久以來不管是在Mac、iPod、iPhone、iPad等產品領域所堅持的原則。

但是回顧iPad 3與iPad 4的發表,iPad 3比iPad 2更重、iPad 4與iPad 3的差異更是寥寥可數,而且機身溫度的問題也一直存在著,不免讓人懷疑Apple是否遇到技術上的瓶頸或困難,才導致更輕更薄的iPad難產。

左邊是iPad Air,右邊是iPad 4,可以看到iPad Air背面的Apple圖型商標,從黑色橡膠材質改成銀色金屬材質。
Apple免費贈送的iWork軟體,沒有隨附在機器中,使用者必須從App Store另行下載。

不過,隨著iPad Air的發表,上述的問題似乎都已經迎刃而解;採用最新的Apple A7處理器後,iPad Air成功地減低廢熱、提升效能、降低耗電,因此同樣能使用10小時的前提下,電池佔機身的比例得以減少,進而能將機身變得更薄、更輕。

iPad Air的推出,正好解釋了為什麼第一代iPad mini搭載非視網膜螢幕,因為當時iPad 4的產品競爭力不足以和iPad mini with Retina Display區隔;試想,如果同樣是視網膜螢幕的等級,誰會想買又重又厚的iPad 4? Apple心中打的如意算盤,當然是希望消費者購買高價的產品,因為毛利較高,如果iPad mini與iPad4的戰力差距太大,恐怕會影響獲利。而如今,iPad Air的產品力提升後,第二代iPad mini的規格自然也跟了上來,讓消費者直接以螢幕尺寸作出選購區隔。

總的來看,試用組認為iPad Air才是遲到兩年的iPad系列正統接班人,重量減輕、厚度更薄、而且還導入新的設計元素,讓人耳目一新。而iPad Air接下來的後續產品命名,其邏輯是否會延續下去,同時像是iPhone這類產品是否之後也會冠用「Air」來作出區隔,也是十分令人好奇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