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 ARM Design Contest設計競賽 分組冠軍出爐

撰文/Alan.攝影/Alan
2014/11/06發表,已被閱讀4,802次

2014 ARM科技論壇於11月6日在臺北登場,而舉辦至第9屆的ARM Design Contest設計競賽,也在同時同地舉辦頒獎典禮與作品展示。本屆ARM Design Contest設計競賽主分別以Cortex-M以及Cortex-A作為開發環境分組,兩個組別經過激烈競爭後誕生出冠、亞、季軍前三名優秀作品,並依序可獲得15萬元、10萬元、5萬元不等的獎金。

2014 ARM Design Contest設計競賽,吸引超過20所大專院校、100組隊伍、150位校園菁英報名參加。在歷史較悠久的Cortex-M分組部分,參賽者將應用ARM軟體開發工具以及意法半導體硬體開發平台,來發想可行的應用創作作品。而Cortex-M分組奪冠作品由來自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團隊所製作的「智慧望遠鏡」獲得。

而從本屆新增的Cortex-A分組部分,參賽者則應用ARM軟體開發工具以及Xilinx硬體開發平台來創作。Cortex-A分組最後的奪冠作品,是由來自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子系團隊所製作的「腹腔手術模擬訓練和評估系統」獲得。

2014 ARM Design Contest設計競賽成果揭曉,共有6個作品在2大比賽分組中出線。

Cortex-M得獎作品

Cortex-M分組冠軍作品智慧望遠鏡,其智慧的重點在於使用者可透過無線連結方式,於智慧型裝置的App操作,讓智慧望遠鏡自動找到變動率極低的北極星,並利用它作為基準點來找出欲觀測的其他星體,對於天文觀測初學者來說會更容易上手與方便。嚴格來說,智慧望遠鏡真正具智慧的部分在改良式的自動托架系統,以及將現行托架控制器的操作方式,從複雜繁瑣的多按鍵,變更為從手機或平板的App操作,而托架上放置的對象並不限於望遠鏡,也可搭配相機使用。

智慧望遠鏡的托架部分經過改造,將搭載GPS、電子羅盤、加速度計等,以提供經緯度、方位、以及仰角等數資訊。而負責與App溝通的處理器、。而在App方面,開發團隊則利用微軟的WorldWide Telescope天文資料,搭配圖像化的操作設計,使用者可以直接點選的方式,讓智慧望遠鏡自動轉向欲觀測的星體。

智慧望遠鏡由來自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團隊製作,圖中人物為團隊成員邱德晟同學。
負責與App溝通的主機就是圖中透明的裝置,值得一提的是它與手機或平板端無線連接技術為Wi-Fi Direct,除了距離可比藍牙更遠之外,也可克服不同系統的相容性問題。
以App圖像化介面取代傳統望遠鏡托架複雜的實體按鍵與操作流程,使用者僅需從選單中點選欲觀測的星體,接下來的工作便會完全自動化執行,對於初學者來說相當方便,也讓天文觀測的門檻降低許多。
這套App同時也針對相機開發相關應用,可實現如單點拍攝、6點巡迴拍攝、縮時攝影、廣角/全景拍攝等功能。

另一方面,Cortex-M分組的亞軍作品為「機械軸承初始損壞之遠端監測系統」,是由南臺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團隊所製作。季軍作品則是「急救訓練輔助裝置」,由臺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團隊所製作。

季軍作品是一款能夠將CPR心肺復甦術效果量化、提供教學使用的作品。開發團隊在安妮假人身上設計了發光亮點,以作為提示使用者施行CPR的步驟提示。同時,當使用者完成一次CPR流成後,它也能依使用者的按壓頻率、力道、步驟順序等依據,來提出量化分數。
急救訓練輔助裝置將搭載喇叭,內部也擁有G-Sensor、彎曲電阻、ARM Cortex-M平台等機構,並可提供練習、考試、趣味遊戲、以及教學展示等模式。
廣  告

Cortex-A得獎作品

Cortex-A分組拿下桂冠的作品是「腹腔手術模擬訓練和評估系統」,開發團隊設計了一個搭載藍牙以及G-Sensor等傳感裝置的模擬手術刀裝置,以便將它的操作軌跡路徑回傳至主機端記錄,當使用者完整施行一遍流程後,便可在回放時觀看搭配3D圖像呈現的影像,系統將會與最佳路徑比對進行評分,而使用者也可透過不斷練習來比較每次的路徑差異,作為參考改進的依據。

上圖手持裝置便是搭載藍牙以及G-Sensor等傳感裝置的模擬手術刀。
在完成一次完整操作流程之後,使用者可透過附加上3D影像的回放畫面,來檢視操作時的手術刀路徑。另外,系統也可先預設一組最佳路徑,來與使用者路徑作比對以提供量化分數。